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海鹰”揭开2020日本气象厅剧玻璃 日本气象厅检测科学研究防范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3-20  来源:仪器网  作者:Mr liao  浏览次数:49
核心提示:时事热点据中央气象台报道,5月12日晚8点,今年一号台风“黄蜂”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14日中午12时15分前后,“黄蜂”以强台风之姿登陆萨马岛东部沿海,于昨夜减弱为台风级;今天早晨5点钟其
时事热点据中央气象台报道,5月12日晚8点,今年一号台风“黄蜂”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14日中午12时15分前后,“黄蜂”以强台风之姿登陆萨马岛东部沿海,于昨夜减弱为台风级;今天早晨5点钟其中心位于菲律宾中部海面上,预计,该台风将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即将在今天上午在菲律宾吕宋岛南部沿海再次登陆(12级,35米/秒)。
   作为今年太平洋台风季生成的首个强热带风暴,“黄蜂”的诞生不仅正式打响了今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第一枪”,而且其发展、成熟、减弱以及行动轨迹,可能登录的地点、波及的地区、风速等级等一系列信息都深刻影响着附近海域居民的农业生产活动、交通出行乃至于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黄蜂”顺势成为了气象部门的重点研究对象。
   那么,气象部门该如何实时监测台风,以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警呢?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进行正式监测工作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台风有一个全面科学的了解。据了解,台风(我国和东亚一带的叫法)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常伴有短时性狂风暴雨。按照其生命周期来划分,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或飓风。
   由于台风大多数时候生成于广袤的大洋中心,而以往的科学技术水平难以支持大范围、深度的洋面观测工作,致使人们获取的关于大洋中心的信息较为缺乏,这就直接影响了后续的台风监测工作,台风跟踪预警难以精确。
   近些年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星载可见光或红外扫描辐射计遥感获取卫星云图成为了台风监测的有效手段。这些卫星云图可探测台风中心位置,此外,用T指数法等方法可分析和预告台风强度,而按云图中的锋面云带、副热带高压和台风云系间的位置则可预告台风路径。可以说,卫星遥感技术的诞生,解决了传统的气象探测难以实时获取气象资料以及飞机、雷达测定台风限制条件较多等问题,实现了人类对台风生命周期的全程监测和预报。
   另外,在台风监测过程当中,事先确定台风精确的登录地点是整个监测工作的核心目标。然而,在具体的实际跟踪监测过程中,确定台风登录地点并不容易,研究人员需要利用气压、大气环流、风速等多种气象参数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后才能得出大概的结论。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借助于气象站、风速仪、遥测系统、大气多功能测量仪等多种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进行气象观测,从而实现台风登陆地的提前预定。
   当然,在台风监测的过程当中,除了采用卫星遥感技术、飞机、雷达以及各类环境监测仪器外,还可以释放无线电探空仪,以气球携带能测量高空各层的气压、气温、湿度、风向及风速,并能自动发出无线电报的仪器,侦查高空各种气象状况。
   此次“黄蜂”来袭,从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台风运行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一号台风犹如“匆匆过客”,不会登陆我国,因此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受其风力影响,15日夜间开始南海中东部有大风,此外,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将迎来短时性强降雨天气。而中央气象台能够第一时间摸清台风的行动路线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状况,自是与先进的气象观测手段离不开。
   资料来源参考:中央气象台、新华网、中国气象报社、百度百科
 
关键词: 台风 气象 监测 ldquo rdquo
 
打赏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海鹰”揭开2020日本气象厅剧玻璃 日本气象厅检测科学研究防范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