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清华反驳长江上游历史学者科学论文作假起诉: 研究者鉴别不存有假冒资料犯罪行为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25  来源:仪器网  作者:Mr liao  浏览次数:21
核心提示:2018开年伊始,中国学术圈又爆出大案。1月18日,知名新媒体知识分子发布一篇报告,报道同事匿名举报武汉大学长江学者李红良教授团队Nature Medicine论文涉嫌造假,立刻引起业内关注和讨论。许多人都想起了不久前才尘埃落定的韩

  2018开年伊始,中国学术圈又爆出大案。1月18日,知名新媒体知识分子发布一篇报告,报道同事匿名举报武汉大学长江学者李红良教授团队Nature Medicine论文涉嫌造假,立刻引起业内关注和讨论。许多人都想起了不久前才尘埃落定的韩春雨NgAGO基因编辑论文事件。

  知识分子列举李红良教授Nature Medicine论文存在两大造假疑点:(1)猴子实验周期不足;(2)关键实验用猴数量不足。对此,武汉大学迅速做出反应。其官方认证微博在18日晚10点20分连发两条微博,对此作出说明。其中一篇微博来自校学术委员会: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匿名举报李红良团队涉嫌学术造假情况,现声明如下: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恪守学术诚信,对学术不端采取零容忍态度,将独立对李红良团队相关论文做出严谨评价。学术委员会于2017年4月28日第一次收到相关匿名举报,随即按<<武汉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启动内部调查。在此基础上,2017年12月18日,学术委员会责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包括三名院士在内的五名专家进行鉴定。专家组认为三个课题中关于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的数据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根据今天网络文章中提出的相关质疑,学术委员会将再次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评判。学术委员会评价结论将公开发布。

  这一声明显示,武大在2017年4月28日即收到匿名举报并展开调查,包括3位院士在内的五名专家鉴定认为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声明也表示,将根据网络文章提出的质疑,再次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评判。

  同时,武汉大学微博对于猴子实验为期30周和32周,也作出说明,称最初实验是3月17日开始,而非举报所称的5月6日,并断定两篇论文实验周期分别为30周(CFLAR论文)和32周(TMBIM1论文),原始记录清晰可查,与论文所述完全符合:

  两篇论文所涉及的猴实验是自2016年3月17日开始,2016年10月29日截止。实验20周数据为第一次投稿所用实验数据;投稿后,猴实验仍在继续进行。CFLAR文章的猴实验数据自实验正式开始至10月18日,共计30周;TMBIM1文章的猴实验数据自实验正式开始至10月29日,共计32周。30周和32周数据为两篇文章发表的最终数据。

  从3月17日至26日实验正式开始至8月10日,实验进行20周,李红良课题组在9月9日和10月2日投出两篇文章时,使用了这一时间段的实验数据,并在稿件中明确表述为“20 weeks”,即第一次投稿文中明确说明使用的是AAV8第一次肝门静脉注射20周的实验数据。文章投出后,实验并没有立即停止,研究人员继续对实验猴予以高脂饮食,以期研究更远期的治疗效果。

  课题组于10月18日至20日实验进行到30周时进行CFLAR(S1)治疗效果评价;10月29日实验进行到32周时进行TMBIM1治疗效果评价。期间,审稿人返回的意见建议更新更远期治疗效果的数据,李红良课题组应要求将论文中相应实验猴治疗数据更新后提交,即文章最终发表数据。

  两篇文章在第一次回修中,应审稿人和杂志社要求,对相应数据进行更新。两项食蟹猴AAV病毒对照组为同一对照组,在论文中有清晰表述。

  因此,两篇论文实验周期分别为30周(CFLAR论文)和32周(TMBIM1论文),原始记录清晰可查,与论文所述完全符合。

  武汉大学微博也发布了李红良团队据称根据实验原始记录制作的关键时间节点流程图,回应猴子实验周期不足的指控:

  

  此外,李红良团队还对用猴数量作出说明,回应用猴数量不足的指控:

  

  武汉大学实验用猴事件也让人再一次想起NgAgo基因编辑论文,最初都由网络爆料开始。此前默默无闻的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教授2016年5月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论文,经知识分子等新媒体宣传报道,一鸣惊人,被誉为诺奖级成果和逆袭之典型,激励了许多的青年学者。但不久后,知名学术评论家方舟子先生即在网络对该论文提出质疑,而国内外诸多实验室也不能重复其实验结果,最终导致撤稿,是近年来国内广受关注的学术事件。

  此次李红良实验用猴事件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不过,武汉大学态度迅速而明确,令人欣慰。相信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所承诺的后续进一步的专家调查鉴定会有明确的、能经受检验的结论。我们也呼吁国内学术共同体以此为契机,尽快完善学术不端调查机制。

 
 
打赏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清华反驳长江上游历史学者科学论文作假起诉: 研究者鉴别不存有假冒资料犯罪行为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