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工程院杨学明:再行研制出遥测的“科学研究匠”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02  来源:仪器网  作者:Mr liao  浏览次数:42
核心提示:一件件科学仪器组成的实验室,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人生拼搏的“战场”。而这个实验室最为与众不同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科学仪器大多都是自行研制的。  过去20多年中,正是利用自行研制和原创的国际领先的科学仪

  一件件科学仪器组成的实验室,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人生拼搏的“战场”。而这个实验室最为与众不同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科学仪器大多都是自行研制的。

  过去20多年中,正是利用自行研制和原创的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杨学明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备受瞩目的研究成果:澄清势垒型量子过渡态与反应共振态在动力学上的差异;在量子态水平上观测到氟加氢反应的共振现象……

  他的系列性研究工作将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上,并通过与理论学者合作,解决了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科学难题,在反应过渡态动力学以及非绝热动力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自己动手做仪器,杨学明谈道:“一是一些求解科学问题所需要的仪器买不到,只能自己做。二是要改善从国外购买仪器的现状,就要培养一批真正能够做科学仪器的人,这也是国家发展新科学技术的基础。”他认为,这一领域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或者仪器来研究新的科学问题。

  2016年,杨学明主持的我国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大科学用户装置落地。他感叹:“这是一个很大的科学实验平台,这是国外一些很著名的科学家也没能实现的事情。回国来,我们真的把这件事情做成了。”

  时间倒回32年前,杨学明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士毕业后,到美国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十年后,他又受聘到台湾中研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工作。2001年,杨学明从台湾回到大陆,并开始着手建立实验室。

  “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那时在中国已经有能力和机会建设世界一流实验室,回来之后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做贡献。”杨学明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当初给了最大的人才优惠政策,划拨了1000万元科研经费。

  后来,杨学明所从事研究的气相及表面化学动力学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杨学明说,80年代走出国门时,耳边不断回响的是:落后就要挨打。如今所想的是:如何保持住我国在这个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40年光阴一晃而过,翻天覆地。

  “90年代,一个全国性学术会议也不过只有几十人。而在刚刚在南京闭幕的学术会议上,来自全国的6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学术。”杨学明说,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这一研究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巨大发展。

  十几年的海外求学、工作生涯让杨学明懂得了一个深刻道理:科学研究归根结底靠的是对人才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独立科学精神特别重要,包括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能维持世界科学强国的地位,最重要的原因是对人创新能力的成功挖掘。”

  杨学明表示,回到大连化物所,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机会培养学生。“培养优秀的年轻人,影响年轻人的发展。如果这个做得好,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杨学明的学生郭庆说,杨老师带回来的不仅是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更重要的是面对当时国内这个领域较封闭的现状,他所带回的先进科学理念让大家眼前一亮。

  十几年间,杨学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其中有7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多人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员或教授。

 
 
打赏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工程院杨学明:再行研制出遥测的“科学研究匠”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