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其安全问题更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但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这也警示我们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仍存在薄弱环节。因此,做好安全管理,有效地避免实验过程中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环境破坏是非常重要的。
安全事故回顾
2021年7月13日,南方科技大学的一间化学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火情,消防中控室消防主机立即显示烟感报警,值班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火势随即被扑灭,事故造成一名实验人员轻微烧伤,无其他损失。
2021年3月31日,中科院化学所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人死亡。
2019年2月27日,南京工业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火灾,明火从楼顶窜出,火灾烧毁 3 楼热处理实验室内办公物品,并通过外延通风管道引燃5楼楼顶风机及杂物,无人员伤亡。
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期间,引发镁粉粉尘云爆炸,爆炸引起周边镁粉和其他可燃物燃烧,事故造成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死亡。
实验室安全管理
这些事故的发生令人心痛,造成事故的原因包括危险品管理不当、实验违反操作规程、实验人员操作不当等,而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如爆炸、火灾、泄露中毒等更让人心有余悸。这些触目惊心的教训不断警示我们要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
第一,应该加强个人安全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注意个人防护。人为因素是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主因,若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危险的几率会增高。针对这一问题,实验人员应遵守操作规程、避免操作不当引发的危险,高校应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加强安全相关知识能力培训。
第二,定期检查实验室,重视危险品的存放。实验室基础设施不健全或不合理同样会造成安全隐患,例如实验室水路、电路的布设及线路老化、消防和通风口的留设空间不合理、有害气体排放管路排布不规范等问题,都需要定期检查。关于危险品存放,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20)》要求:“原则上不应超过100公升或100千克,其中易燃易爆性化学品的存放总量不应超过50公升或50千克,且单一包装容器不应大于20公升或20千克;单个实验装置存在10公升以上甲类物质储罐,或20公升以上乙类物质储罐,或50公升以上丙类物质储罐,需加装泄露报警器及通风联动装置。可按50平方米为标准,存放量以实验室面积比考察。”
第三,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础,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力度越大,则越有利于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形成实验室安全文化风气。制度中应明确试剂和安全负责人、各种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易燃易爆药品的存放、实验人员的操作规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