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人类胚胎着床过程首获解析 单细胞测序技术功不可没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29  来源:仪器信息网  作者:Mr liao  浏览次数:290

8月22日,《Nature》杂志上登载了北京大学汤富酬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医三院院长乔杰联合团队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利用体外模拟人类着床策略和高精度单细胞测序技术,系统解析了人类胚胎着床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和DNA甲基化动态变化过程。

微信截图_20190822101206.png

人类胚胎体外模拟着床生长过程(图片来源于网络)

论文摘要:

胚胎着床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发育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生理状态下超过半数以上的人类胚胎由于无法顺利着床导致不孕。既往研究通常使用小鼠和食蟹猴等模式生物对这一过程展开探索,然而调控围着床时期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和形态学变化特征在不同物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在小鼠等模式生物研究中获得的调控规律较难为人类胚胎发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然而,由于人类胚胎着床发生在受精卵形成后一周左右的时间点,这使得研究者们无法获得生理状况下的这一发育阶段的人类胚胎。长期以来,这一人类关键发育阶段一直成为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黑匣子。为了深入探讨这一过程中的分子动态规律,挖掘调控胚胎着床过程中的潜在分子机制,2019年7月,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汤富酬课题组携手乔杰课题组合作在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Reconstituting 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 landscapes of human implantation的研究论文。结合体外模拟人类着床策略和高精度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single-cell RNA-seq, single-cell Trio-seq2),首次利用单细胞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图谱重构了人类胚胎着床过程,系统解析了这一关键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和DNA甲基化动态变化过程。

在此之前,汤富酬课题组和乔杰课题组长期紧密合作,致力于包括着床前胚胎在内的人类生殖系细胞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表观遗传学调控特征和潜在的机制研究: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微量细胞DNA甲基化组测序技术、单细胞DNA甲基化高通量测序技术、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REF)等一系列单细胞技术对在此研究领域已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该课题主要依托的技术平台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仪器中心(成像平台)和北京大学高精尖中心高通量测序平台。

ICG官网-测序中心图片.jpg

北京大学高精尖中心高通量测序平台(图片来源:ICG官网)

 
 
打赏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人类胚胎着床过程首获解析 单细胞测序技术功不可没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