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叫做渗透压,在临床上,尿渗透压是体现体液平衡的重要指标。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尿渗透压又称尿渗透量、尿渗量,是指肾脏排泄尿内全部溶质的微粒总数量,如电解质、尿素、糖类、蛋白质等。
肾脏是通过对尿液浓缩或稀释作用来达到调节体液渗透量的平衡。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280~310mOsm/kg·H20,正常人的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比值为(3~4.5):1,这个指标同样用于评价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尿渗透压在300mOsm/kg·H20时称为等渗尿,高于血浆渗透压表示尿液已经被浓缩,此时可称为高渗尿;低于血浆渗透压表示尿液已被稀释,此时的尿液称为低渗尿。尿渗透压浓度反映肾脏对溶质和水相对排泄速度,不受溶质颗粒大小和性质的影响,只与溶质微粒的数量有关。尿渗透压测定比尿相对密度测定更能确切地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目前常用的尿渗透压测定的方法为冰点下降法。
尿渗透压下降也叫作尿渗量。它是反应在单位容积尿中溶质分子和离子的颗粒数。尿渗透压下降反映远端小管的浓缩功能减退,常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间质性病变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放射性核素扫描可确定患者肾功能损害。动态扫描还可查出膀胱输尿管反流。那么,尿渗透压下降怎么引起的呢?原因如下:
1、 如果毛细血管破裂也会导致一些血浆蛋白或血细胞进入组织液使其渗透压升高,就会出现肿大,如果有红细胞渗出的话就是平时所说的红肿。从外界补充食物时如吃的过咸则会导致渗透压升高,这是会使下丘脑分泌抗利尿素增多从而降低渗透压。
2、 渗透压升高和尿中的物质异常增加有关。如是否有蛋白,胆红素如是否有这些物质增加!喝水过多会导致渗透压下降,此时会通过相应的激素调节来改变渗透压,即下丘脑分泌抗利尿素减少从而使排尿增多,使渗透压升高。
3、 有一些急性的肾炎患者治愈以后,由于经尿道器械检查后而又激发感染。尿流不畅,胱输尿管反流也是引起反复尿路感染,肾瘢痕形成,肾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可引起全身和局部反应,在反复感染的病人中抗体增加。
尿渗透压升高和尿中的物质异常增加有关,如是否有蛋白,胆红素,离子等.这些异常物质增加会导致尿渗透压增加。如果化验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就适量的多喝水。
多尿为DI患者最显著的症状,CDI患者一般起较急,日期明确。尿量超过2500ml/d或50ml/(kg.d)],并伴有烦渴和多饮。夜尿显著增多,尿量一般在4L/d以上,极少数可超过10L/d,但也有报道可达40L/d。尿比重为1.0001~1.0005,尿渗透压为50~200mOsm/L,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长期多尿可导致膀胱容量增大,因此排尿次数有所减少。部分性尿崩症患者症状较轻,尿量为2.4~5L/d,如限制水分摄入导致严重脱水时,尿比重可达1.010~1.016,尿渗透压可超过血浆渗透压达290~600mOsm/L。
如果患者渴觉中枢未受累,饮水未受限制,则一般仅影响睡眠,体力软弱,不易危及生命。如果患者渴觉减退或消失,未能及时补充水分,可引起严重失水、血浆渗透压和血清钠水平明显升高,出现极度软弱、发热、精神症状,甚至死亡。一旦尿崩症合并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时,尿崩症可减轻,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后症状可再现或加重。
遗传性NDI常于婴幼儿期起病,多数有家族史。多以女性传递,男性发病。出生后既有多尿、多饮,如未及时发现,多因严重缺水、高钠血症和高渗透性昏迷而夭折。如能幸存,可有生长缓慢,成年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因患者在婴儿期反复出现失水和高渗状态,可导致智力迟缓和血管内皮受损,颅内和血管可有弥漫性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