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19日发表关于“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论文的最新声明。声明称,针对韩春雨等人论文的担忧,《自然—生物技术》将尽可能仔细和负责任地调查。自2016年11月28日发布德国弗莱堡大学细胞和基因治疗研究所教授Toni Cathomen等人的通讯文章和编辑部关注以来,期刊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此前的2016年11月29日凌晨,《自然—生物技术》发布了“编辑部关注”,并发表Cathomen及同事的通讯文章《利用NgAgo未能检测到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声明称,已考虑过所有关于韩春雨及同事原著论文的评论。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一篇论文在发表后遭到批评,《自然》都会对各种批评进行审慎和全面的评估,此次也不例外。
《自然—生物技术》当时发表三个团队的实验结果,他们都设法去重复韩春雨及同事发表在原论文中的结果。《自然—生物技术》表示,将继续与原论文的作者保持联系并为他们提供机会,以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其调查,届时会向公众公布最新进展。
同一天,河北科技大学官网刊发消息称,该校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与丹麦诺维信公司(Novozymes A/S)就NgAgo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达成合作,并签署协议。
文中提到,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推进以Argonaute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及其相关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应用。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专利主要由美国持有,韩春雨团队发现的基因编辑工具NgAgo-gDNA为基因编辑技术提供了新的选择。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工具在诺维信公司的真菌表达系统中已经展现出潜力。诺维信公司对进一步开发NgAgo基因编辑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有浓厚兴趣。
报道还提到,诺维信公司与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在上述技术的合作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方面签署了合作协议。针对具体合作事务,双方一致同意,在已达成合作条件的前提下共享各自的NgAgo技术成果,并在未来共同致力于该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双方对尽快合作推动该成果的产业化充满信心。
据了解,诺维信公司是全球工业酶制剂和微生物制剂的主导企业。另外,迄今为止诺维信已经连续十多年在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方面处于领导者地位。
事件始末
2016年5月
河北科技大学科研人员韩春雨及其团队在全球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说,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根据论文,与当前基因编辑领域内的主流技术CRISPR-Cas9相比,这种新技术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
但随后中国以及国外都有学者公开表示,无法重复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这项研究成果遭到多方质疑。
2016年10月
8日,韩春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如果重复失败的科学家愿意公开实名,就也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
10日晚,来自中科院等的13名课题组负责人实名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对此仍表示,暂不方便透露重复成功的科研人员名字,并解释称细胞污染导致失败的可能性最大。
2016年11月
《自然·生物技术》就这一争议发表了“编辑部关注”以及一篇国际研究人员关于不能重复相关技术的文章,并表示将在2017年1月完成相关调查。
2017年1月12日
有媒体援引国家知识产权局消息,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沈啸为发明人的专利——以Argonaute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因申请人未在规定期限内答复国家知识产权的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该专利的申请被视为撤回。2017年1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该专利申请的“视为撤回通知书”。
1月12日,河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发布韩春雨、沈啸《关于以Argonaute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相关专利申请问题的声明》。
《声明》中称:“关于以Argonaute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相关专利申请,我们已经聘请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国际一流专利代理机构来进行专利保护的全球化布局。从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角度,我们选择采取国际专利向中国递交的方式来保护中国国内专利。第一个专利的PCT文本已于2016年提交,并已包括原申请的中国专利内容。”
2017年1月19日
《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发表关于“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论文的最新声明。声明称,自2016年11月28日发布德国弗莱堡大学细胞和基因治疗研究所教授Toni Cathomen等人的通讯文章和编辑部关注以来,期刊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