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邓宏魁研究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吴昊研究组以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虎课题组(但陈虎教授于2019年7月24日因病逝世,令人惋惜)在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新研究,表明中国科研人员首次完成基因编辑干细胞有望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患者。
《利用CRISPR基因编辑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患有艾滋病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长期重建》(CRISPR-Edited Stem Cells in a Patient with HIV and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的研究论文。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虎教授及北京佑安医院吴昊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徐磊博士、王军博士、博士生刘宇林及谢良福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李程教授、博士生王龙腾为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于文章摘要中表明:在人类基因治疗的背景下,CRISPR(定期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基因组编辑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CCR5是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的合理但不是绝对保护的靶标,因为CCR5缺失的血细胞对HIV-1进入具有很大的抗性。将CRISPR编辑的CCR5消融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HSPCs)移植到患有HIV-1感染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完全缓解时具有完全供体嵌合状态,并且携带消融的CCR5的供体细胞持续超过19个月而没有基因编辑相关的不良事件。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中断期间,具有CCR5消融的CD4+细胞的百分比小幅增加。虽然已经实现了CRISPR编辑的HSPC的成功移植和长期植入,但淋巴细胞中CCR5破坏的百分比仅为约5%,这表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虽说是探索性阶段的实验,但这个消息已经十分振奋人心了,也让更多的患者及患者家庭看到了希望。回顾此前关于艾滋病治愈的一些历程:
2007年,一名同时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的“柏林病人”在接受具有CCR5- 32突变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清中的HIV病毒得到有效清除,实现了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因此,通过基因编辑敲除成体造血干细胞上CCR5基因,再将编辑后的细胞移植到艾滋病患者体内有可能成为“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新策略。
据了解2017年,邓宏魁研究组建立了利用CRISPR/Cas9进行人造血干细胞基因编辑的技术体系。经过基因编辑后的人造血干细胞在动物模型中长期稳定地重建人的造血系统,其产生的外周血细胞具有抵御HIV感染的能力,该研究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Therapy》(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协会旗下期刊)上。为了实现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
后记:
基于CRISPR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在患者体内实现长期稳定的基因编辑效果,经过编辑后的成体造血干细胞能够长期重建人的造血系统。本研究针对基因编辑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首次在人体内探索了基因编辑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对于推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多种疾病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
邓宏魁教授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吴昊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主任医师
陈虎教授(1962年2月17日-2019年7月24日)原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全军造血干细胞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军事医学研究院原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主任医师。